柳州优路教育为大家详述,在建筑行业利润空间被不断压缩的今天,“降本增效”几乎成了每个工程项目的“生存课题”。但很多人一提降成本,要么想到“偷工减料”(这绝对是饮鸩止渴,坚决不能干!),要么觉得无从下手,较后眼睁睁看着预算超支、利润“缩水”。其实,降低工程造价不是“一刀切”的粗暴减法,而是从项目立项到竣工的全流程精细化管理——设计阶段少走“弯路”,施工环节减少“浪费”,采购过程把好“价格关”,管理模式跟上“新节奏‘。
优路教育推出的一级二级造价工程师课程,精心打造资料库,重点、考点、难度一网打尽,课上案例特训,课下全面资料补习,课程模块分类明确:冲刺强化+信息操练+考前点题;更有五位名师齐聚优路只为助您顺利考试(王玲、左红军、陈伟科、王双增、齐宝库),为你点对点分析课程重点,顺利造价工程师的考试。
选择优路,让您的备考一路畅通
14年建工领域培训经验,我们只为您的成功献力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|||
品牌实力 |
|
特色教学 |
|
专属服务 |
|
就业推荐 |
诚信经营
全国200+分校
14年教学经验
|
|
实力师资
专职研发教辅
智能题库练题
|
|
专属班主任
管家式服务
专职教研答疑
|
|
推荐就业
优路人才网
实时工作推荐
|
柳州优路教育结合10年工程一线管理经验,总结出5大核心阶段的12个实操措施,每个方法都附带真实案例和落地步骤,帮你把成本“挤”出来,利润“保”下来。
一、设计阶段:从源头掐住成本“水龙头”
都说“设计定成败”,这话一点不假。行业数据显示,设计阶段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度超过70%——图纸一旦画“偏”,后续施工再努力也难挽回。想要从源头降成本,设计阶段必须“下狠功夫”。
1. 推行“限额设计”,给图纸戴上“紧箍咒”
很多项目设计时“天马行空”,施工时才发现“钱包跟不上”,根源就是没给设计划“红线”。限额设计就是先算清“兜里有多少钱”,再画“能盖得起的图”,具体分3步走:
头等步:分解限额指标。按项目总造价,把成本“切蛋糕”——比如土建占50%、安装占20%、装饰占15%,再细化到每平米混凝土用量、钢筋含量等具体指标,落实到建筑、结构、机电等各专业设计师头上。
第二步:“先算后画”反向约束。设计师画图前,先和造价师一起算“经济账”:比如梁截面选300mm×600mm还是350mm×700mm?钢筋用HRB400还是HRB500?算完成本再动笔,避免“拍脑袋设计”。
第三步:设计变更“连坐制”。如果设计变更导致成本超限额,需经建设方、设计方、造价方三方签字,且变更部分的成本需从设计师绩效里“扣回来”(别怕得罪人,这招较管用)。
案例参考:某住宅项目原设计外墙用干挂石材(单方造价800元/),限额设计要求控制在500元/以内。设计师较终改用“真石漆+局部石材点缀”,单方成本降到450元/,整个项目10万外墙直接节省3500万。
2. 优化结构选型,拒绝“过度设计”
有些设计师为了“安全保险”,习惯“保守设计”——梁配粗钢筋、柱用大截面,看似“稳妥”,实则“浪费”。结构优化就是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,把“多余”的材料“减下来”:
优先选经济型结构:多层建筑用“砖混结构”比“框架结构”省钱(单方造价低100-200元/);大跨度厂房用“门式刚架”比“排架结构”钢材用量少30%。
细节上“抠参数”:比如楼板厚度,100mm能满足荷载的,别用120mm;钢筋间距,200mm够用的,别缩小到150mm。某办公楼项目优化后,每平米钢筋用量从80kg降到65kg,整个项目节省钢材1200吨,成本直降500万。
找第三方“挑刺”:请专业结构优化公司“复盘”图纸,他们常能发现设计师忽略的优化点。我曾见过一个项目,第三方优化后,仅基础承台就减少混凝土用量800m³,节省成本40万。
3. 减少设计变更,避免“返工无底洞”
“图纸改三遍,成本翻一番”,这话在工地太常见了。设计变更导致的返工,不仅浪费材料、人工,还会拖延工期(工期就是成本!)。控制变更要从“源头预防”:
前期调研做“透”:设计前和建设方、使用方反复沟通需求——比如厂房要不要预留吊车梁?办公楼会议室需不需要声学处理?需求越明确,后期变更越少。
各专业“同步画图”:建筑、结构、水电暖专业“一起画”,每周开协调会,避免“各画各的”导致管线碰撞(比如水管穿梁时才发现梁里钢筋太密,不得不改梁截面)。
出图前“三级审核”:设计师自审专业负责人审核总工终审,重点查“错漏碰缺”。某项目曾因设计漏画卫生间排水坡度,导致施工后地面积水,返工重做花了80万,要是审核时发现,这笔钱完全可以省下来。
二、施工阶段:把“跑冒滴漏”堵在工地上
施工阶段是成本“看得见、摸得着”的环节——材料浪费、人工窝工、机械闲置,每一项都是“白花花的银子”。想要堵住这些“漏洞”,就得像“过日子”一样精打细算。
1. 精细化施工组织,减少“窝工”和“返工”
很多项目工期计划“拍脑袋”,工序衔接“乱糟糟”:木工还没做完,钢筋工就进场等着;混凝土浇到一半,泵车没油了……这些“窝工”一天就是几万块。施工组织优化要做到“工序无缝衔接”:
画好“施工横道图”:明确每个工序的开始时间、结束时间、所需人员/机械,比如“3月1日-3月10日绑一层钢筋(20人),3月11日-3月15日支模板(15人)”,避免“等人等料”。
技术交底“说到做到”:开工前,技术员给工人“手把手教”——比如墙体砌筑的灰缝厚度要控制在8-12mm,别太厚浪费砂浆;钢筋绑扎的间距误差不能超过±10mm,否则验收不过要返工。某项目曾因交底不清,工人把梁钢筋保护层厚度做成了50mm(规范要求25mm),返工切掉重绑,浪费钢筋2吨、人工3天。
“样板引路”少走弯路:每个分项工程先做“样板区”(比如样板墙、样板间),验收合格后再大面积施工。某住宅项目外墙抹灰先做样板,发现砂浆配合比不合理导致开裂,调整后避免了整栋楼返工,节省成本120万。
2. 材料管理“斤斤计较”,杜绝“大手大脚”
材料费占工程造价的60%-70%,材料浪费是“大头”:工地上散落的钢筋头、没人管的水泥袋、被雨水泡坏的木材……这些都是“钱”!材料管理要做到“领、用、剩”全流程管控:
限额领料“凭票出库”:施工队按工程量算材料用量(比如100模板需1.2m³木材),凭“领料单”去仓库领,超量需写“超支说明”,项目经理签字才能补领。某项目实行后,木材浪费率从15%降到5%,每月省20万。
余料回收“变废为宝”:钢筋头焊接成马凳筋,短木方接长做次龙骨,碎砖块用来回填基坑。我见过一个项目经理,专门安排2个工人捡钢筋头,一个月能攒出3吨,卖了1.5万,够付半个月的水电费。
现场材料“好好保管”:水泥、砂子盖防雨布,钢材刷防锈漆,木材架空防潮。曾有个项目下雨没盖水泥,200吨水泥结块报废,直接损失8万块——这些“低级错误”,完全可以避免。
3. 机械使用“精打细算”,避免“闲置浪费”
塔吊、施工电梯、混凝土泵车这些“大家伙”,一天租金几千块,闲置就是“烧钱”。机械管理要算好“租 vs 买”“用 vs 停”的账:
“租购结合”更划算:短期项目(3个月内)租机械,长期项目(1年以上)买二手机械。某项目租塔吊(月租3万)干了2年,总成本72万,后来买了台二手塔吊才花50万,用一年就回本了。
机械调度“错峰使用”:比如混凝土泵车,上午浇楼板,下午浇柱子,避免“一台泵车闲着,另一台等着”。某项目3栋楼同时施工,经过错峰调度,原本需要3台泵车,现在2台就够用,每月省4万租金。
日常保养“少出故障”:塔吊定期检查钢丝绳,泵车打完混凝土及时清洗管道——机械坏快速,维修要花钱,停工更费钱。曾有个项目塔吊因没保养好,大臂断裂,不仅维修花了15万,还停工10天,间接损失超百万。
三、采购阶段:谈判桌上“省”出真金白银
采购是“花钱”的环节,但也是“省钱”的关键——同样的钢筋,这家比那家便宜50元/吨;同样的瓷砖,批量采购比零售便宜20%。想要拿到“较低价”,就得懂“采购策略”。
1. 集中采购+战略供应商,拿到“批发价”
小项目“单打独斗”采购,价格没优势;大公司把多个项目的需求“打包”,就能和供应商“谈条件”。集中采购的核心是“抱团压价”:
整合需求“以量换价”:比如某建筑集团一年有10个项目需要水泥,总用量5万吨,直接和水泥厂签“年度协议”,单价能比市场价低8%-10%。
发展“战略供应商”:和3-5家靠谱的供应商长期合作(比如钢筋、混凝土、防水材料),承诺“优先采购”,换对方“较低价+优先供货”。某项目和钢材供应商合作3年,对方不仅单价给得低,还在钢材涨价时优先保证供货,避免了因断料停工。
2. 把握采购时机,避开“价格高峰”
建材价格像“过山车”:钢材受铁矿石影响,水泥受旺季需求影响,瓷砖受原材料涨价影响……错峰采购能省一大笔:
关注“价格周期”:比如每年春节后、雨季是钢材价格低谷(工地开工少,需求低),此时采购能比旺季便宜200-300元/吨。某项目2023年3月买钢材(4200元/吨),比5月旺季(4500元/吨)买,1000吨就省了30万。
“小批量多批次”灵活采购:如果判断不准价格走势,别快速性囤太多(怕跌价),也别太少(怕涨价),比如每月采购快速,根据市场行情调整量。
3. 严把材料验收关,拒绝“不合格品”
“低价买了次品,等于白花钱”——材料质量不合格,轻则返工,重则影响结构安全。验收环节必须“铁面无私”:
到场材料“抽样送检”:钢筋查屈服强度,水泥查凝结时间,防水材料查拉力性能,送第三方检测机构,合格才能用。曾有个项目图便宜买了“非标钢筋”,检测发现强度不够,不得不全部退场,损失20万+工期延误。
核对数量“斤两不差”:砂石按方量算,钢材按重量算,别让供应商“缺斤短两”。某项目收砂子时,发现供应商拉来的10车砂子,每车都少0.5方(一方砂子150元),当场扣了750元,后续供应商再也不敢“耍小聪明”。
四、管理优化:用“制度”堵住成本漏洞
很多项目成本超支,不是技术问题,而是管理问题——部门之间“踢皮球”,员工“干好干坏一个样”,成本自然“跑冒滴漏”。想要管好成本,就得靠“制度”和“人”。
1. 全过程成本跟踪,动态调整预算
“预算是死的,现场是活的”——如果只在开工前做快速预算,中间不管不问,等竣工时才发现超支,就晚了。动态成本管理要做到“每周算、每月比”:
每周开“成本碰头会”:施工、采购、财务部门一起算“本周花了多少钱”“哪些地方超了”(比如混凝土用量比预算多5%),当场分析原因(是浪费了?还是图纸算错了?),下周立刻调整。
每月出“成本分析报告”:对比“预算成本”和“实际成本”,重点看“偏差率”(比如钢筋偏差3%以内正常,超过5%必须整改)。某项目经过动态跟踪,发现模板周转次数从5次降到3次(正常能周转6-8次),及时要求施工队加强保养,较终把周转次数提回6次,节省模板费30万。
2. 精简管理团队,避免“人浮于事”
“3个人的活,5个人干”,人工成本自然高。团队优化要做到“一岗多责,人尽其用”:
合并“重叠岗位”:比如“施工员”和“质量员”可以合并为“施工质量员”,“材料员”和“库管员”合并为“物资管理员”,一个人干两个岗的活,工资涨20%,总成本却降30%。
减少“非必要岗位”:比如项目上设“茶水员”“司机”(项目经理自己开车)完全没必要,这些岗位一年工资+福利至少10万,省下来就是利润。
3. 引入绩效考核,让“降本”和“利益”挂钩
员工“没动力”降成本,是因为“省了钱和我没关系”。绩效考核要把“降本成果”和“收入”直接挂钩:
给施工队“成本节约奖”:比如约定钢筋损耗率不超过2%,每降低0.5%,奖励节约金额的20%。某项目施工队为拿奖金,主动回收钢筋头、优化绑扎间距,较终损耗率降到1.2%,拿到8万奖金,项目省了40万。
给管理人员“成本KPI”:项目经理、施工员、造价师的绩效里,“成本控制”占30%权重,超支扣绩效,节约给奖励。我见过一个项目经理,为了拿奖金,连办公室打印纸都要求双面用,一年下来,项目成本比预算低了8%。
五、技术创新:用“新工具”打开降本新思路
现在干工程,还靠“老经验”可不行——BIM、装配式、绿色施工这些新技术,看似前期投入高,实则长期能省大钱。
1. BIM技术提前“预演”,减少施工错误
BIM就像“施工模拟器”,在电脑上把项目“建”一遍,管线碰撞、尺寸错误、工序冲突都能提前发现,避免返工。BIM应用重点在“碰撞检查”和“工程量精准算量”:
管线综合优化:医院、酒店项目管线多(水管、风管、桥架),传统二维图纸容易“打架”。用BIM三维建模后,能直观看到哪里管线交叉,提前调整走向。某医院项目用BIM优化后,减少管线碰撞点300多处,节省返工费80万。
精准算量“不差毫厘”:BIM模型能自动算出每个构件的混凝土、钢筋用量,比人工算量准确率高10%以上。某项目用BIM算钢筋,发现图纸量比模型量多5吨,及时找设计方核实,原来是设计师多算了,避免了5吨钢筋的浪费(2万多块)。
2. 装配式建筑:工厂预制省人工、提效率
装配式建筑把梁、板、柱在工厂做好,运到现场组装,就像“搭积木”——比传统现浇省人工(减少30%-50%)、快工期(缩短30%),长期看成本更低。
案例参考:某保障房项目,20栋楼用装配式施工,楼板、楼梯都是工厂预制。传统现浇每平米人工成本300元,装配式降到180元,20万下来,人工省2400万;工期从18个月缩到12个月,机械租赁、管理费省了800万,总成本比现浇低15%。
3. 绿色施工技术:变“废”为“宝”
绿色施工不是“花钱买环保”,而是经过“资源循环利用”省钱:
建筑垃圾回收:混凝土块破碎后做路基填料,碎砖、碎石用来回填基坑,每万工地能回收建筑垃圾5000吨,节省外购填料成本20万。
太阳能临时用电:工地临建区装太阳能板,满足办公、照明用电,每月能省电费5000-1万元。
雨水回收系统:收集雨水用来降尘、养护混凝土,一个项目下来能省自来水费3-5万。
降低工程造价从来不是“某个人的事”,也不是“某一步的事”,而是从设计到施工、从采购到管理、从技术到制度的“全链条协同”。关键在于从项目一开始就树立“成本意识”——图纸多画一笔,可能多花10万;工地多浪费一方混凝土,就是500块打水漂。把每个环节的“小成本”抠细、管好,较后才能积少成多,让项目利润“稳稳落袋”。
- 详情请进入柳州优路教育
- 咨询电话:18697915607
- QQ咨询:2056625662 微信同号
尊重原创文章,转载请注明出处与链接:http://www.5zix.com/news/138938/ 违者必究! 以上就是柳州优路教育 小编为您整理柳州造价师培训哪家机构好的全部内容。